商周时期,往往把卦画刻在甲骨上,就是卜、筮并用的证明。
在其他人际关系中,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。(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) 进入 冯天瑜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五伦 。
在父子关系上,主张父慈子孝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,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。他指出:五伦全成立于相互对等关系之上,实即‘相人偶的五种方式。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,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,是之谓伦理。在朋友关系上,讲究互利互助,主张交友之旨无他,彼有善长于我,则我效之。
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、宗法观念的表现,有相通性,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,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,应当区别对待。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,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。卜、筮有三要素,一曰象(卜曰兆象,筮曰卦象、爻象),二曰数(卜不用数,筮曰筮数),三曰辞(卜曰卜辞,筮曰卦辞、爻辞,统称繇辞)。
这种估计,比较保守,似乎不如前说更合理。此书,从表面看,只是解释《易经》,但同时也是创造,它为《易经》注入了新的生命。占卜变哲学,好像山鸡变凤凰。学书与剑,主要是剑,而不是书。
这个选择,意义非常大。第二类是卜筮(相当《汉书·艺文志·数术略》的第四类),前面已介绍。
它可以证实,古书佚文还是很有来头,相当可靠。东汉流行京氏易,费氏易不吃香,陈元、郑众、马融治费氏易,局面才有所改观。这是金景芳、李学勤的看法。献公宁愿相信筮的结果,说还是照筮的结果办吧,因为这更符合他的愿望,但卜人却坚决反对,他说,如果卜、筮发生矛盾,应该相信卜。
卜筮,商代、两周最流行,我们从文献看,从考古看,其他占卜比不了。六、易学革命之一:向日者之术靠拢 《易传》的出现很重要,简直是一场革命。为了区别起见,似乎称之为《易占》更符合其性质。变,首先是从占卜本身开始变。
卜,早先居众术之首,风光不风光?但首先衰落就是它。汉易大讲象数之学,象数之学讲什么?主要是以卦合历,用于阴阳占候。
后五篇,则列附经外,形同附录。此书是宋易义理派的代表作。
与商代、两周比,这是占卜格局的大变化。《周易》只有九、六之数,今本九用阳爻表示,六用阴爻表示。方术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,不是纯之又纯的科学,而是迷信加科学的科学。这些人物,有些固然早于周,但《归藏》居然有周武王、周穆王。有趣的是,卜龟本身就叫灵。7.尚秉和《周易尚氏学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0年。
]这一点,现在已被证实。8.高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(重订本)和《周易大传今注》,前者有1984年中华书局本和2004年《高亨著作集林》本(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清华大学出版社,第一卷,1-424页)。
这种理论,出自占卜,又回到占卜,就像血液循环,遍布全身,渗透到它的每一个毛细血管。它篇幅短,内容抽象,最适合做各种各样的发挥。
他为《缪和》写注,于楚人、秦人二说,语存犹疑,但更倾向这是秦人所作,认为缪和问教的先生是汉初传易者,作者是秦人。这六大类,其实可以归纳为三大类。
后来龟卜压倒骨卜,取代骨卜,卜才专指龟卜。郑玄提倡古文易,费氏易强调以传解经,是魏晋义理派的源头,但郑玄仍是象数派,荀爽、虞翻也是。一种是用式盘选择,一种 用时令书或日书选择(相当《汉书·艺文志·数术略》的前三类),体系最庞大,内容最复杂。文献考证,二书最详备,极便参考。
今参校诸家,以因象立教者为宗,而其他《易》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,各为条论,具列於左。《周易》已取上升趋势,但还没有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。
一处作王用享于西山(《随》卦上六),一处作王用享于岐山(《升》卦六—四)。宋易分象数、义理二派,而以义理为主流。
《孙子·计》:夫未战而庙筭胜者,得筭多也。近现代,义理重归主流,象数被目为迷信,再次被扫荡,尚氏志在恢复西汉象数。
其实,这三个字只能说明,《易传》是孔门后学转述孔子的思想,准不准,不敢说,有没有依托,不敢说。荀、虞注主要保存于《周易集解》。十位数怎么变两位数,也是个谜。后两部分不在今本《易传》内。
《易传》有十篇,也是自汉已然,今本前五篇,插附经内,是分卦而叙。其书,注释极为简练,叙述极为明晰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顾先生说《周易》作于西周初叶,要比殷周之际更准确。筮一旦离开卜,将何去何从? 答案是向这个新的中心靠拢,向日者之术靠拢。
内容分三部分,第一部分包括今本《系辞下》9、10、12、13和16章的一部分,还有17章。数字卦的上限在什么时候,现在还不能讲死,仅就现有发现看,至少可以早到商代,肯定比《周易》早。
评论留言